上个月,一河北女孩以707分的高考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她的一篇被网友命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文章写了自己因家庭贫穷在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的挣扎与无奈,女孩在文章后半段连续三次提到“感谢贫穷”,在笔者看来,这不是感谢贫穷,这是战胜贫穷之后发出一声胜利的怒吼。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人均GDP五万多元,成功挤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因为贫富差距过大,中国城市化率才过50%,农村地区还存在数千万赤贫人口,摆脱贫穷,成了众多寒门子弟的人生理想,他们在抵抗贫穷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脱贫的最终目的,是要在物质上脱贫,但比物质脱贫更急迫的是精神上脱贫,河北女孩成功考进中国第一学府,完成了精神脱贫,但要想在物质上实现脱贫,我相信,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未来还会遇到更多严峻的挑战。
精神脱贫,这是寒门子弟在“本没那么多担忧和沉重”的青少年要完成的一向项使命,要想取得这项成功,需要具备很多条件。
第一,首先要有三观极正,尊重知识的父母。寒门出贵子能成新闻,是因为这种现象本来是稀缺的,其中的原因有农村教育资源贫乏,更深沉的原因是农村父母教育观念落后,不尊重知识。今天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免除学杂费,不少地方还有生活补贴,义务教育阶段父母是不需要投太多金钱。
但因为很多父母对知识不尊重,读书无用论横行,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时间沉溺于电子游戏世界,剥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摧毁了他们的健康,让他们早早退学,提前踏入社会。
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要想实现精神脱贫,他们首先要有重视教育,敬畏知识的父母,正如女孩文中说“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执念的家庭”,如果没有这样的家庭,我相信我们看不到这篇鼓舞人心的文字,这是命,谁也无法改变。
第二,父母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贫穷可以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更何况是一个人的教育权利。人的智商本质上是差不多的,智商关乎于遗传,关乎于基因,但一个人的教育权利,是需要用金钱去争取的。
笔者来自农村,小时候身边有很多聪明的小伙伴,他们的父母也非常重视教育,尊重知识,但因为家庭实在贫穷,供不起他们读书,很多聪明的小伙伴,有的读完小学辍学,有的读完初中辍学,因为贫穷,因为父母不能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没有机会上大学,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解放自己的思想,在精神上实现脱贫。
第三,还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记得初一一个男生很过分地嘲弄我身上那件袖子长出一截的“土得掉渣”的棉袄,我哭着回家给妈妈说,她只说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是的,何必纠结于俗人的评论,那不过是基于你的外表与穿着,若他无法看到你内里的自我,不睬他也罢。人生的路毕竟不是走给别人看的。那件衣服我穿了初中三年,那句话我也记到现在。
贫穷不是值得感谢的,贫穷更不值得宣扬,贫穷是一种无奈,贫穷会让一个人变得异常敏感。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富差距并不大,一辈子在那里生活的父辈们,感受不到巨大的心理落差,但对于外出进城的寒门学子,他们脱离自己的阶层,生活在一个崭新的世界,面对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自己优裕的同学,一个不经意的玩笑,直接戳到内心深处。
跨阶级交流是这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之一,只有坚定不移的意志,持之以恒的毅力,卧薪藏胆的心境,忍辱负重,砥砺前行,克服阶层落差带来的痛苦,从精神上解放自我,才有机会向下一步物质脱贫发起挑战。
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一辈子会遇到很多很多困难,但唯有不向困难屈服,坚持不懈,才有机会在成功以后,才有机会向贫困的发出一声胜利的怒吼,正如许家印所说,我小学是在没有窗户的茅草屋里读完小学,莫言所说,我儿时的梦想是啃上馒头,刘强东说……
不努力战胜贫穷,连说“感谢贫穷”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