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娱资讯网:

楼观台起名周至村落东楼村

   时间:2025-07-15 阅读:

东楼村距周至县城15公里,距西安市70公里,南依楼观台实验林场林地,北与省村接壤,东邻西峪河,西与塔峪村相望。8个村民小组,586户,2360人,20余姓,回族1人,苗族1人。分别居住在楼观东堡、楼观西堡(西巷)、南堡(南街子)、上柏泥车子、下柏泥车子5个自然村。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00余亩。位于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和道教圣地楼观台风景名胜区核心,境内包括着闻名遐迩的宗圣宫及相邻的仿古街,与楼观台实验林场和楼观台道观接壤,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丰富。

楼观台

新中国成立前相当一部分村民为楼观台道观的佃户,依靠租种地主土地为唯一生计。1952年土地改革后,成立了15个互助组,330余户,1560余人。1956年顺利过渡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因靠近楼观台,楼观东堡取名为东楼观初级社,西巷取名为西楼观初级社,南街取名为南街社(包括柏泥车),1958年与塔峪、鹿马、省村合并为高级生产合作社。1962年因地域辽阔管理不便又分为塔峪、鹿马、省村、东楼观四社。东楼观老三社仍恢复不变,公社化后改为东楼观大队。1983年建立东楼观村村委会。历史上楼观有四堡,即:楼观东堡、楼观西堡(西巷)、楼观南堡(南街)、楼观北堡(毁于火患,已消失)。当时上、下柏泥渐露头角,所以便有了五个自然村的说法。

楼观堡(楼观东堡),位于田峪河西岸,107环山旅游路以南,宗圣宫东侧,南与南街自然村接壤,210户831人,土地830亩。2011年因建设道文化展示区被拆迁撤离,2012年元月开始村民陆续住进楼观新镇小区。

宗圣宫

西巷(楼观西堡),位于宗圣宫西侧,西与塔峪百果园自然村相邻,南有终年苍翠的松林作为屏障,北至黑惠渠,142户620人,土地600亩。村建于明代(约公元1500),历史久远。2012年,因建设东楼村——宗圣宫道文化展示区搬出84户,2013年底至2014年初安置楼观新镇82户。

南街(楼观南堡),位于楼观台林场场部东侧,南与楼观台林场接壤,东邻柏泥车杂果林带,北与楼观堡耕地接畔。约建于明末,即公元1500年前后,57户270人。因建设道文化展示区于2011年整村搬迁,2012年陆续搬进楼观新镇。

据传说,楼观四堡有东仓、西库、北栈、南院的说法。古时这里均属道院占地,东仓——楼观东堡,西库——西巷,北栈——北堡,南院——南街。传说,有一道长为了清闲,在南街现在所在地私人建造了一院寮房,称南院,仅供自己所用。后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南北形成一条街道,北边又地处南端,久而久之南街之名就叫了起来,直到今天。相传有一年村子与义军发生冲突,被一把火烧成灰烬,只剩刘家两间房幸免。

上、下柏泥车村,位于楼观台林场地以北田峪河西岸,西与林场东楼工区相邻,北与楼观堡和南街耕地接壤。是两个后起的村落,共有140户590人,因建设道文化展示区,2012年开始陆续搬出81户,现已住进楼观新镇小区。

传说,在楼观台最鼎盛的隋唐时代,由于祭祀活动需要制造大量的檀香(祭祀神灵的主要材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烟雾,此烟香而不呛)。此香加工很特殊,人们把柏木用斧子剁成碎块再通过水起动的石磨进行粉碎,一边磨一边注入适量水分,使其先成柏泥,再用专车运至场房加工,制成商品檀香进入到市场流通。当时檀香用量很大,而只有楼观台道观仅有,所以制作规模日益扩大,名声大振。柏泥车檀香风靡几个省,运输专用车被柏泥糊了,成了柏泥车,至此该名也就叫开。该村曾与南街村合为一个初级社,公社化后统归于东楼大队管辖,现为东楼村一部分。

东楼村过去一直贫穷落后,所处的地理位置“西荒东滩南边坡,北边唯有几块粮窝窝”。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得到长足提高。1960年党中央颁布农业60条,村民分到的作为基本生活补充的自留地,基本生活渐有恢复,后起又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1975年村民出主意想办法,大队办起附子厂,拖拉机站、建筑队、羊场、粮食加工及很多小作坊,增加集体收入。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原来的以种粮为主,改为多种经营,发展苗木、杂果、养殖、猕猴桃,充分发挥挖掘楼观台旅游区的潜力,多方面取财,多渠道聚财,全村经济焕然一新。

至2011年实施搬迁前,全村新建起楼房563座,各类商业门面90个,小型包工队9个,小型加工业、手工业8个,作坊5个,洗车加水户6家,挖掘机20台,装载机18台,大型货车3辆,中小型拖拉机4台,小轿车40辆。80%以上村民有存款,95%以上的家庭有余粮。年人均收入5000元。

与此同时,注重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至拆迁前硬化道路20万平方米,重新补修自来水管道4000米,安装龙头840个,设立垃圾填埋场2处。还成立了南街、东堡、西堡三个舞蹈队、自乐班会,逢节日定期演出。

1958年在西巷西门外办起1所医疗站,3人组成。1965年新建5间大房的医疗站,人员增至5人。1980年后到拆迁前,全村医疗站增至5个,人员8人,其中标准卫生室一所。

二月初十会,一般会期四天(初八至十一),远近闻名;六月二十八,东楼村的忙罢会,原来属三清殿庙会,三清殿改建宗圣宫后,5个自然村依旧把每年的六月二十八日作为自己庆贺丰年待客交友的门前会;七月十五日为柏泥车三神庙会。

楼观台三清

新中国成立前村子只有一所私塾,新中国成立后在老爷庙建立起楼观堡第一所初级小学,课桌凳由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无教学辅助设施。1956年迁校于南街村北无量庙,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旧校舍已经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大队决定扩大校舍,迁移于被拆迁的东楼小学地址。几十年来,学校迅速发展,学生由原来几十名、几百名增至1000余名,办学规则也经历了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和带帽子中学阶段,被县教育局确定为全日制寄宿制定点学校。因搬迁,2011年至2012年为借活动板房过渡期,2013年搬入楼观新镇小学。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全村共有大学以上学历56名。

周静夷:曾任广东国际旅行社秘书处秘书长(行政12级),已故。

任法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杨中平:武警宁夏总队参谋长;

刘勤社:陕西省中医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刘景春:河北石家庄装甲兵学院干部(副师级,已退休)。

楼观城堡,建于明朝末期(1500年前后),地处道教祖庭楼观台脚下,宗圣宫东侧,田峪河西岸,北与八家庄眺望。城堡为正方形,约200米见方。城内街道呈“田”字形,也叫“宝心子”街道,南北一条主街,东西一条小巷。三个城门即“北大门、东小门和南大门”。其中南大门为朝阳门,瓮城结构,城门上眉镶嵌着“敬迓天休”四个仿宋体大字。意取敬迎最吉庆、美善时刻的到来。城外有护城河,两丈高的城墙上可以走人,靠城内侧有一马道,四个城角均分别向外凸出,上边设有哨所建筑,也叫炮楼。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部分面貌已经消失,但也有部分建筑仍保存完好。

槐抱柏,在楼观南街村北门外,长着一棵奇怪的树——槐抱柏。一棵粗大的槐树将一棵若大的柏树紧紧地抱在怀里。树龄已无法考究,估计有百岁。紧靠北边分东西两个鱼塘,人们称为“日月潭”(二潭2011年被填平)。

企业网站优化如何规划网站内容你应该注意什么

河北农机期刊

集成电路应用编辑部

对于提高网站转化率有哪些好的建议

更多>最新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百科知识 |  风水知识 |  健康养生 |  装修百科 |  法律知识 |  生活维修 |  旅游百科 |  综合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