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8 09:5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孙平
1971年,我从牢里出来以后,就凭我在各地熟人多,对国营工矿企业一些老毛病摸得透(如机械、电器上的许多零配件损耗浪费大,制造成本高,国家牌价定得很高,在工艺上又长期不加改进等等)以及某些一学就很容易掌握的工业技术知识,得到乐清、温州、瑞安等地好多社队企业领导人的另眼相看,请我给他们选择产品,全权负责供、产、销(那些社队企业,只要头头们真心听我的,都赚了大钱,我也愿意培养他们自己的供销员,很多人后来都发了财。我当时拿厂里最高的工资每月85元,为了保持清白,不挣外快)。于是,我借经常出差之便,游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尽量多跑一些我以前当“作家”下去“体验生活”时没跑过的地方。
以上是乐清作家洪禹平在他的《洪氏族人·风流祖孙》一文中提到的做五金电器的一段经历。洪禹平1944年参加乐清学生抗日工作队,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47年到浙南游击根据地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特委机关报《时事周报》(《浙南日报》前身)。1949年温州解放后,主持《浙南日报》编辑工作,后调华东文化部、国家文化部任职,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乐清市社科联为他出版了《洪禹平文集》,全书共五卷,142万余字,由线装书局出版。从一个专业作家到生意人,对于洪禹平来说,这可是“逼上梁山”的事,根本不是他主动“下海”的。事情还得从洪禹平被打成“右派”说起。1956年,浙江组织了一个老区访问团,其中一位《大公报》的记者是温州人,到温州一些老区采访。后来《大公报》记者和另外一位同行一起到北京看洪禹平。当说起老区群众生活时,洪禹平说:“看样子二位也都是战争年代过来的人,对老区群众自有很深的感情,如果你们听说他们还在挨饿,有的快要饿死了,你们能无动于衷吗……”这些内容被经常到洪禹平家里玩的人民大学学生林希翎知道了,她是个“胆大包天”之人,一次她在北大“民主广场”上进行演讲,其中有些内容就来源于洪禹平的山老区老百姓贫困之说。不久,林希翎被打成“右派”,洪禹平也被牵连到了,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当然,洪禹平认为自己说了实事求是的话,打成“右派”是被冤枉的。
1957年底,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洪禹平被分配到乐清淡溪修水库,有时也下地种田,但毕竟收入太少了,考虑到柳市有朋友,洪禹平就到柳市轮船巷补起鞋来。柳市人乘轮船都会从这里经过,来来往往的大多是生意人,相对有钱。其间,他结识了许多柳市朋友,沈少华就是他结识的好朋友,沈为人正直豪爽、讲义气,肯为朋友帮忙,还请他到自己家居住。
上世纪70年代,柳市五金电器刚刚兴起。1971年,因为洪禹平过去经常跑全国各地,朋友多,信息量大,对工业产品也懂一些,在朋友们的劝导下,他决定当电器供销员。这项工作也符合他的心愿,一可以增加个人收入,当时他实在太穷了;二可以到全国各地“体验生活”,他已经十几年没有跑外地了。柳市后街村的沈戒集是我的好朋友,我经常到他家里玩,他父亲偶尔与我谈起洪禹平在柳市期间的一些情况,使我产生极大兴趣。洪禹平与柳市的沈振华(沈少华的弟弟)是朋友,经他推荐到柳市后街村。后街村是以“街”命名,街上有工艺社,从事机械、生活用品修理,还有做螺丝刀把、制滑轮、生产打绳机器等,但这些产品利润并不高。且村里大都是商业街道,人多地少,而待业青年逐年大量增加,村干部感到五金电器有发展前途,决定开展五金电器生产,便成立“柳市后街向阳五金厂”。后街村要发展集体经济,但苦于没有业务,自然想要招聘一些人才。在当时,洪禹平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以他的口才,当即得到后街村干部的认可与佩服,当即被以人才相待。村干部还当即拍板,同意洪禹平带两个人进厂:一个是他的女儿,还有一个就是沈振华。这相当于解决了两个人的就业问题,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也说明柳市后街村干部的做事魄力。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煤电钻开关都依赖从苏联进口。虽然是进口,但产品质量并不好,经常坏掉,更换频繁。由于国家对工业企业的种种政策限制,国内没有企业生产,导致产品缺货。同时,这种产品也容易生产,一学就会,洪禹平就给厂里推荐这种产品。主要产品规格型号是3kk和7kk煤电钻开关。头批煤电钻开关业务是从山东淄博的一家煤矿订的,厂里请来温州集体企业的师傅开模具。经过工人装搭后,第一批业务终于完成,每箱100只,装了4箱,共400只,每只价格20元,共计8000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
洪禹平也负责产品的销售,可产品发货运输是个大问题,因为检查很严格,当时产品没有开增值税发票,弄不好会被温州市管会扣押。此外温州正在武斗,还有社会黑势力,如果碰见他们,别说运输,可能还会威胁到人身安全。洪禹平找沈振华商量,沈振华再找二哥沈少华商量,沈少华是个“老江湖”,在温州城做生意、闯码头有几十年了,他给了一张条子,告诉他们出运产品时,坐河泥溜到温州东门头,转乘民主轮船,便畅通无阻了。
洪禹平与沈振华一起到全国各地订业务,他有学识,朋友多,见多识广,能说会道,走过的地方也很多,供销的办法也多。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制作一张表,并按重点城市的厂矿分别标注山东、安徽甚至新疆等地的重点煤矿。后来几乎把全国各地煤矿名称位置一一标明,这样就一目了然,跑供销就更加方便。他身边带着煤电钻开关的产品目录或样品给对方选择,同时会介绍自己是作家,介绍自己的文学作品,偶尔也送给他们一本书。那时候,文学吃得开,因此也有利于订上业务。
洪禹平没有出差时,就寄宿在柳市轮船巷沈少华家,有空便读书写作。
柳市后街村给洪禹平的工资是每月85元,给他女儿工资每月45元。他出差时路费报销,每天还有8角到1元左右差旅费补贴。这算比较少的收入,本来还应当有合同回扣费或按比例收取销售业务费,但按他的说法这是“为了保持清白,所以不挣外快”。厂里还允许他随时可以请假,因此他有时间经常到全国各地游览,彼时他的生活比较自由,这也正是他所需的生活。洪禹平的一首《过九江未上庐山》写出了他当时在外地游玩的心境:“江西跑了跑安徽,赣水长江眼底迴。未上庐山山笑我,只为衣食匆匆归。”
柳市后街向阳五金厂负责人说,那时厂里的业务全靠洪禹平先生订来。这个厂后来发展到7个车间,每个车间20多人,共有150人,相当于大集体企业,并与全国许多大矿务局建立业务关系。到1979年,该厂产值占柳市镇的四分之一,年利润达17万元,既增加了个人和集体收入,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后街村因而轰动乐清全县。除了后街村以外,洪禹平还为其它地方社队企业订合同业务,如为温州、瑞安等地。柳市镇湖头店后村的一家企业主要生产型号为4kk和6kk的煤电钻开关,该企业最兴盛时,工人曾经达到200多人,他们的业务都是洪禹平为他们订的。以销定产,有销才有生产,职工才可能有收入,销路是企业一切的基础。正因为有洪禹平的业务起点,才有柳市电器业务的不断扩大:从原先小小的煤电钻开关,发展到后来的矿灯、头盔、电缆等,到现在的大型成套开关设备。同时培养了企业的供销员队伍,为柳市五金电器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另外,从柳市五金电器发展史来看,洪禹平搞电器也是最早人之一。据《柳市镇志》记载,柳市电器最早并记载的地方是柳市马仁村,由村民郑维松、陈庆瑶等人于1972年创办茗东五金电器制配厂,而洪禹平则在1971年就开始订业务了。因此说,洪禹平是五金电器业的开拓者与先行者,功不可没,乐清电器发展史上应当有他的一页。
从1971年到1976年,洪禹平在柳市后街村办企业做了5年的供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