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变求创新 别眼别论有别肠
欲解田黄为何意 禅尽笠翁江湖情
笠翁李渔生卒(1611-1680),生前 在文化艺术领域有众多伟大的开创性杰出成就,被公认为世界文化领域第一人, 也是中国唯一被认可的世界文化巨擘, 所取得的总体成就,古今中外无人能够 比肩,更毋论超越。
早在李渔同时代的文人许茗车,曾经感慨:“今天下谁不知笠翁, 然有未尽知者,笠翁岂易知哉?只以词曲知笠翁,即不知笠翁者也”。 所以要读懂田黄作品《石牍记》,需要对李渔有深度的认知,方解其中 之味,否则,犹捧天书。
李渔的田黄作品《石牍记》以闲章的形式出现,结合了美术与文学 意化的表现形式,从美术到文学,开创性的采用了文学与戏剧式的构思 与布局,“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用十余组艺术符合与密码,记 叙了六个人物,五个愿望,四组生命轨迹,以高度抽象与形象的艺术符 号及一系列艺术手法,记录还原了李渔一生的红尘往事与心路历程。
笠翁李渔的田黄作品:
落款:康熙一十有八岁、在已未春、三月笠翁李渔作于湖上层园双荔
西窗边款两处:贰甲传胪;石竹
印面:晚年惟愿子孙贤
高浮雕:螃蟹、芦苇、山峰、水波
一、材质与造型 福建寿山乌鸦皮金银二色田黄,稀世 绝品,乌鸦皮、红筋格、萝卜纹绵密欲 化,质感:温、润、细、结、凝、腻, 宝光沉甸,蕴藏田黄六德。色系:归宗 中华高士审美之最高境界,内敛、含蓄、 淡雅、娇而不艳、惠风和畅。
静观田黄作品,宛如一幅《层园山水 实景图》正如崖壁,侧如翠峰,崖壁摹刻,半腰波光灵动,层园依稀, 前有平波层镜,后有波涛涌动,仿佛看见“门前湖水后江潮”李渔“恰 在半山腰”(层园诗),诗情画意,作我天然图画(李渔诗)。
二、康熙一十有八岁、在已未春
手则握笔,口却登场,是李渔平生所绝,作为词曲韵律家的李渔,在 文句中添置“有、岁、在”,是其艺术本色、韵律习性使然,朗朗上口, 油然而起;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锵铃锵铃锵铃铃、锵铃铃锵, 一个鲜活的李渔跃然而出,与生俱来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犹见斯人, 斯人如曲,天人合一。
三、湖上层园
层园位于杭州铁冶岭,面湖依山而建,当年李渔与母亲游览西湖,母 曾言:“此辈何修,而获家于此”李渔一直耿耿于怀,晚年移居杭州层 园,目的之一是实现母亲的夙愿。其二,李渔把居所取名层园,一是交 代了层园结构,层层叠叠沿山坡而建,二是“层园”谐音“成圆”即成 功圆满之意,从取名可以窥见,晚年的李渔对自己生平作了总结与定评,
正是“成功圆满”表露出了其内在的心迹。其三,湖上层园谐音“府上 成圆”风水吉言,这是李渔对家人家庭的寄望。其四,从文句中看,湖 上层园根源于“湖上”笠翁文句上的置换,恰恰这一置换,让我们领略 到了“性奇巧”的李渔本色。赋予了语言更多层面的意义。
四、双荔西窗
面向西湖的窗,设计成两颗荔枝的形状。据考《李渔全集》第一卷, 李渔“视荔枝为尤物”,《乔王二姬合传》记载乔王二姬特别爱吃荔枝, 又记载李渔得甘肃总督友人相赠乔王二姬,有言:“得尤物于秦晋”, 可见,荔枝——尤物——二姬,互为相通,在李渔心中,尤物荔枝已成 了对二姬的昵称,李渔双荔成窗,是为睹物寄情。其二,据《乔王二姬 合传》记载,李渔曾经承诺,携乔王二姬去饱览西湖的湖光山色,怎奈 二姬英年早逝,生前未能如愿,晚年李渔建层园,面湖而成双荔西窗, 览尽湖光山色,实为践行二姬生前承诺,西窗神游情未了。正如李渔在 《层园诗》中所言:“开窗时与故人逢,岂止阴晴别淡浓”。彻骨之情, 铭于田石,以表天长地久。
五、贰甲传胪
意为两人科考进甲,放榜时传来捷报。贰甲 传胪,李渔采用了空体双钩针刻之法,突显画面 气韵磅礴。据考,少年时的李渔,时常刻诗于梧 桐树上,有诗云:“针尖刻小诗,字瘦皮不坏”, 晚年的李渔在田石上还原了少年时的针刻之法, 字俊石美皮不坏,创意清新,空灵脱俗,运势曲 水和畅,使人耳目一新,这种血脉中内在的艺术 传承,彰显了李渔与生俱来的独特的艺术气质与极致的审美意境。
六、浮雕蟹与芦苇
蟹壳谓甲,图中是两甲芦苇,谐音:两甲入围,对应贰甲传胪。据考 李渔移居杭州层园的目的之二,是为了两个儿子(将舒、将开,将与甲 可为谐音)回原籍科举考试,两甲入围是李渔对两个儿子的期盼。其二, 据《闲情偶寄》记载,李渔一生“嗜蟹如命”,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 忘之。可见蟹与李渔形影相随,以蟹铭石,是一种特别的情感寄托。其 三,蟹为江水湖泊之物,一生纵横江湖,因而螃蟹隐喻江湖,是李渔生 命中特别的符号,以物理事,隐射了李渔自己一路走来,一生纵横的江 湖岁月,正如其所书“诗画醉红颜,江湖归白发”。
芦苇:其一,芦苇谐音“入围”,与两甲合音为“两甲入围”对应贰 甲传胪。其二,李渔青少年时期,长江边、芦苇丛生、潮涨潮落、老鹤 楼、书生意气、激扬文字,成了李渔晚年最难忘的记忆,同时,在李渔 心中,芦苇的柔韧、任凭狂风骤雨、坚韧不拔、执着进取的芦苇精神, 已内化为了少年峥嵘,生命品质的内在符号。
七、石竹
据《李渔全集》记载“生平痼疾、注在 烟霞竹石间”,可见,竹石已成了李渔生 活中的“痼疾”,铭于田石,以了竹石情 结。其二,“石竹”二字,看似随性,实 为龙眼之笔,一则,竹石所具有的执着高 洁、仁厚稳重隐射了李渔自己的品格,二 则,横“竹”竖“石”别出心裁,大有深 意,我们知道,李渔是坦荡磊落之人,敢 言人之所不敢言,为“道统家”所诟病不容,李渔内心最为清楚,横“竹” 竖“石”,李渔显然在亮明态度,正如其所言:千古定评,岂有时人所 能倒?卧儿不折,自有后世评说。其三,汉书曰:石,可为碑文;竹,可为书牍,可见,石竹隐射石牍(以石为书),李渔显然在提示,从而 明确了田黄作品既是美术意义上的雕塑篆刻艺术,同时也是文学意义上 的,用艺术符号写成的,记录了李渔自己红尘往事与心路历程的艺术奇 书《石牍记》。这种美术与文学合二为一的双重形式,在文化艺术史上, 是空前绝后的一大创举。
八、晚年惟愿子孙贤
晚年的李渔寓居西湖层园,坐卧之间饱览湖 山美景,回首往事,潮涨潮落,作为伟大的文 学家、思想家,在其生涯中,一直以醒世“立 言”为己任,“晚年惟愿子孙贤”,简明扼要, 一字顶万言,一个“贤”字,囊括了“真善美” 囊括了最精髓的中华文化“礼、义、仁、智、 信”,高度浓缩了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李渔一字观)铭于田石,是 李渔留给世人最永恒也是最美好的祝愿。
综观李渔田黄作品《石牍记》每一个符号都代表了曾经的的往事,灵 魂的鸣唱。作品以家庭为背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对家人的恩爱情 愫,对家庭的无比热爱。一方面,是李渔发自灵魂的生命本真的自然表 现。另一方面,历尽乱世的李渔,对生命有更透彻的领悟,因而李渔以 自己为背书,以身垂范,启迪世人,家人家庭所承载的生命之重,阐明 其人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用艺术的形式,诠释家人家庭是人类社会的 根本与基石,在失去常识与记忆的迷晃时代,为世人点亮了一盏永恒的 人性灯塔。
伟大的灵魂,产生伟大的作品,李渔的田黄作品《石牍记》不仅要拿 眼看,更是要用心去感悟、去透视,作品中人与自然、景与情、意与境、 事与物、相互内联,相互交融,特定的事、特定的物、特定的艺术元素、
特定的生命符号、组成了特定的内容与含义、产生了特定的系列场景、 还原了李渔特有的思维轨迹,从而形成了一部特定的李渔自己的故事《石 牍记》,完成了从美术到文学的跨跃,成就了文化艺术史上的创举。 艺术作品“以意为重,以工为辅,一唯求工,则尽丧其我,固而,工 在活,意在尽”,(工勤于熟能生巧,意在于天赋与智慧),李渔的这 一创作理论,在作品《石牍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如果说《芥 子园画传》是李渔传授给世人的工与技的教学范本,那么《石牍记》所 演绎传授的无疑是精神创作层面的示范,是艺术构思、艺术思维、艺术 创造、艺术逻辑演示的活教材、活范本,是艺术创作的典范与圭皋。
通讯员 | 徐宇峰 李子 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