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到了"店群那些事儿"收尾的环节。
原本的构想是以“明朝那些事儿”的形式讲述店群的经历,碍于对文笔的怀疑和创作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并且记录的也只是曾经,从而作罢。
其实,取决定作用的还是“曾经”。面对“曾经”,很多时候是难以释怀的。比如初恋,比如机会,错过了,就是错过了,珍惜回忆就好了,何必纠结。
电商圈有个“怪”现象,赚钱的闷头苦干,不赚钱的到处交流。
苦干好理解,拿到好的方法抓紧变现,闷头发大财。赚到了还好,没赚到就感慨这种闭门造车的行为能赚到就怪了,从而释怀,奔赴下一个周期,继续找人交流。
发现这种现象是在去年偶尔直播的时候。选择直播,不是因为不忙,店群很难不忙,偶尔直播,可能是需要放松,可能是业绩稳定,直到交流的人多了才明白,选择四处交流的时候,是上一个周期结束了,需要寻找新的支点。
关注我的都知道,我们选择的是稳,很稳的那种。也就是参照同比,每个节点做什么,怎么做,对我们来说是曲线,也是操作指南。
就好比加店这件事儿,按照我们的周期,3-4月份是加店的好节点。有同比数据参考是一方面,3、4月份传统电商在组织新品,无货源在组织新链接,不论是哪一种,数据新鲜度都比较高。另外,3.15的稽查纬度较高,年后可操作的时间非常有限,操作店铺就怕断断续续。
但是,别人问什么时候加店,我的建议都是越快越好。因为多数人决定加店的时候,需要的是勇气。如果要他们挨到3、4月再加,多数人扛不住。
对于很多人来说,有点事情做,至少还能活在未来的憧憬,一旦闲下来,可能很快就会迷茫。
当然,我们也试过不同的节点加店,如果能持续操作,问题也不大,选择在那个节点加店,更大的原因是我们的周期决定。
还有码字,设定100篇就是一个周期。一年52周,周六给自己个假期,陪陪老婆孩子。这样算下来,码字一年要经历3个周期,每个周期结合复盘,审视上个周期的心路历程,也就是每年至少多了3次反省的机会。
至今,码字也算经历3个周期,收到最大的体会就是能轻松戒“惘”。之前
当然,也有人告诉我,读经就可以轻松做到。读《金刚经》一年有余,我体会的是心越来越静,用老婆的话说,很少看到“盛气凌人”的架势。给我感觉是,读经的过程,炼化的是我的内在,但这种方式是受教,是被动感化的“由内到外”。
而,码字的这种去“惘”,更理性,更接近真实,认知到的是自己,并且通过“量变引起质变”。
两者互通有无,却在不断的影响着我觉知店群思维。
当然,离“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差距还非常大,但不妨碍我只能做我想做的事情,我不能想做我能做的事情。
关注无诤电商,店群创业,路上有我。
特别说明:
1、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2、人与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文章的内容不是通路货,也不是看完就能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3、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4、文章皆为日常感悟与总结,请结合自身硬件酌情实施,认清事实,无非走的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