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吃了么?
打我记事起,"吃了么?"这句问候语就经常会听到。由于年龄原因,我没有经历过大锅饭、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出生的时候,刚刚跟上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队伍。
八十年代初期,温饱已经解决,按理说已经不缺吃了,但熟人见面第一句话往往是"吃了么?"长大后才理解那是一种对温饱生活的向往,也是对饥饿的深深恐惧。
小学时的饭食依稀记得一些。我们那里直到现在还实行的是一日两餐制。早上一般十一点吃早饭,下午五点吃午饭。大人们基本上不吃早餐,更没有夜宵这一说。但学生娃们不管这些,早上一般都要拿个吃的。家庭条件稍好一些的会拿个蓼花糖,一般的会拿个冷硬蒸馍,条件差的啥都么得吃,连冷硬蒸馍都没有。
记得堂姐给我说过一个笑话,她上三年级的时候,屋对门比她高一级的小兵有一天早上推开她教室门,当着很多人的面问她,"敏娟,你有馍么,我饿的很。"
中午饭夏天是稀米汤,冬天顿顿是苞谷粥。溜五六个蒸馍,捞上一碗自家泡的酸菜。下午一般都是面食,麻食、搅团、棍棍面,没有菜。有且只有咸菜和泡菜。
那时候的人们很是朴实,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或是盖房子,全家齐出动去帮忙,男的搭篷布、拌灰、拉沙子;女的洗菜、蒸馍,锅头上操持着;大一点的孩子端盘子、抹桌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那个时候,人们穷且快乐着!
02
地里去啊
等我上到五六年级的时候,情况已经好多了。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已经从"吃了么?"逐渐转换成了"地里去啊!"
我曾经写过一篇《收麦》,叙述了那个年月人们热情高涨的劳作精神。那时候放学回家一般是见不上爸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里。不是拔苗,就是锄草。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不是吃饭,也不是写作业,而是把蜂窝煤炉子开大,烧上一大壶水,给两个电壶先灌满,然后泡一罐头瓶浓浓的茉莉花茶送给在地里劳动的父母亲。这活不用人教,出于一个农家孩子自小被灌输的概念。
收麦的时候一般在六月十号左右,我们那个时候学校还放忙假的。忙假有两个任务,一是帮家里收麦子,做一些零零碎碎的活;二就是学校有拾麦子评选的任务,每人二十斤左右。
收玉米一般在国庆前后,和收麦差不多的任务,另外加了一个收集毛胡子(玉米须,一种中药,对胆结石、胆囊炎有一定作用),毛胡子还要晒干,里面不能夹杂玉米叶子。
"为什么我的眼光充满了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确爱的很深沉。那时对土地的精耕细作现在看来不可思议。我经历过这事情。记得掰完玉米拉完玉米杆以后,地里已经很干净了,可母亲仍然叫我和姐姐拿着扫帚去扫地。对的,就是扫地,扫玉米地。直到把玉米地扫的和屋里院子差不多才罢休。给玉米上肥料更是一个累人的差事。先用拉犁在玉米行距间拉一道深沟,后面的人用小笼提半笼氮肥,一把一把的对准犁沟扔下去,再用脚踩实。踩不实担心肥料被太阳晒没了。氮肥蚀的手指头经常渗血,更难耐的是氮肥那个刺鼻的味道,经常熏的我眼睛生疼。姐经常抱怨,这是拿人肉换猪肉呢。
那是农村基本上都是这情况,谁家要是有几个好劳力,往往很惹人羡慕,这也是农村重男轻女的一个因素。
那个时候,人们累并快乐着!
03
弄啥去啊
到我上高中的时候,整天在地里劳作的现象已有改观。机械化已经普及,人们不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突然没有这么多农活,不知道该干啥了。见面后第一句话变成了"弄啥去啊?"
空闲时间的增多,必然开始对精神的需求有所注重。麻将、象棋、扑克慢慢的出现在饭后茶余的桌面上。父亲应该是村里打麻将会的比较早的。对待新事物的新鲜度刚开始都是比较热的。我渐渐发现父亲会偶尔夜不归宿,母亲就质问他一天到晚忙啥呢,忙的晚上都不回来。父亲不敢说赌钱,就说和村里人下军棋。母亲继续问,军棋就这么有吸引力的,让你一天跟个脱产干部一样,地里屋里都不管。直到父亲教会母亲打麻将,老大不笑话老二,这争吵才慢慢的平息下来。
大人做个样子,娃们家就学个样子。街道东头常年摆着麻将桌,妇女们连中午饭都不做,酣畅淋漓的打一天麻将,为了几块钱的输赢争得红脖子涨脸。学生娃放学也不好好做作业,拿个小凳子坐在父母跟前充当军师,指点棋盘。对孩子的教育不是那么的认真,能学个啥就是个啥。考上学是你的福气,考不上我责任也尽到了。
那个时候,人们闲且茫然着!
04
上班去啊
等我上了大学后,农村已经大变样了。麻将虽然也在打着,但基本上都是一些闲暇老人以此在消磨时光。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建起了很多的小厂,猪厂、羊厂、草厂、水泥厂……村里剩余劳动力已经很少了。家家户户都置全了各种家电,私人小车也出现在了村里,不时会碰到骑着电动车上班下班的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变成了"上班去啊!""噢,才下班回来。"
村里的半大小子要么上学,要么早早出门学上一门傍身的技术。地里已经完全机械化了,收麦收玉米再也不像以往花上半个月的时间,把人累死累活的。现在几个小时就收完了,而且连屋里都不进,直接拉到粮站就换成现钞了。人们已经信奉经济主义了,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再也看不到全家齐出动的场面,往往一家只出一人去帮忙。碰到盖房子,也不可能全程给予帮忙,因为耽误自己上班挣钱。往往抹不开面子去帮上几天而已。贫富差距已经开始明显起来了。
这个时候,人们忙且精明着!
05
才回来
毕业这些年,农村的发展已经日新月异了。现在偶尔回老家,村里已经没有多少人了,大部分都在城里了,或工作,或定居。碰见村里人,问候语已经成了"才回来?好长时间没有见你了。"孩提时候的玩伴有时候一年都见不上一面,人们都在大踏步的往"钱"奔着。
社会改变了我们,我们又何尝不是改变了社会!
作者简介:韩建军,西安市临潼人。
(来源:文化陕西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