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益寿/口述 安兆东/整理
武中奇于1907年出生在山东长清,1932年参加革命,1937年底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起义部队转战来到临朐县冶源,进行休整扩军。这年,我的堂姐冯玉华参军,后与武中奇相识,结为夫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中奇先后在上海、南京治淮工程任职,为国家经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因他早年曾在印刷厂当过童工,学过刻石,爱好书法、文物,所以,他也就“好者不误”地在文管会做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工作。他还被誉为“军内一支笔”,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曾请他书写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牌匾。
20世纪80年代初,年近八旬的武中奇来到临朐冶源,与亲戚们相聚。一次谈话中,他讲道:20年前的老食堂“大锅饭”已经让中国的老百姓饱尝其苦了,如今生产队的“大锅饭”也必须要改……当时,我们听了都不以为然。但不久就传来了安徽省率先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消息。紧接着,就在临朐推广开来。群众欣喜若狂,我们也都由衷地佩服他的远见卓识。
几十年间,武中奇曾多次来到临朐,为乡亲们留下了不胜枚举的“金石体”书法作品:老龙湾风景区的“太平景象”“碧波云潭”,江南亭匾额中神气活现的“龙”字;我们车家沟村的“车家沟村委会”;石门坊风景区的“石门坊”,等等。
一次,他来到海浮山西北侧山坳处的卧龙岗小区,触景生情,想要在卧龙岗东侧建一栋住宅。堂姐冯玉华说:“这里处在海浮山庙之右,不宜建住宅。”武中奇说:“我是要朝正北开门,我在庙之左,有何不可?”但堂姐冯玉华对此事并不热衷。
2002年夏,我因事与益汉兄(冯益汉,作家,曾先后任冶源文化站站长、临朐县文化局创作室主任)同赴济南,来到武中奇的家中。武中奇竟朝我说:“你不是一个好人!我这个‘临朐人’,就是让你给办砸了……”堂姐不敢说破原委,我更不敢揭发,知情者益汉也只是笑。于是,我便跟他开玩笑道:“我是来走亲戚的,你还能把我赶出去?”众人大笑,武中奇也笑了。
由此可见,他是多么想成为一名“临朐人”!正如他说的:如果他能住到海浮山上,那卧龙岗的一片大石板上,早就由他刻满字了。他全国各地的书画老友也会时常来到临朐,这又能为临朐留下多少名家名作?
武中奇常来临朐,对临朐的文化事业也有所了解。一次,益汉兄随我赴济去见武中奇,本意想请他为自己正在撰写的长篇小说《皇太极》题字。但武中奇一见面就抓住益汉的手说:“咱俩好得像一个人似的,我现在正筹备出版《武中奇书画字典》,正好由你帮忙。”益汉说:“我的长篇刚写了三分之一,等过两个月完稿后再来吧。”武中奇说:“我两天也等不得呀!”武中奇非要益汉留下,这可把益汉难住了。我约益汉去看五龙潭公园的武中奇碑刻,武中奇的司机小朱跟来了,对我说:“武老怕你搞破坏,唆使这位冯老师不留下……”这位“九秩老翁”真是“赛过顽童”,令人忍俊不禁。多亏堂姐从中斡旋,益汉才得以被放行。
2006年3月29日,百岁老人武中奇带着他的“军内一支笔”走了,为世人留下了独具一格的“金石体”书法。武中奇遗憾自己未能成为一名“临朐人”,但却把临朐当成了“第二故乡”,还特意为女儿起名“晓临”——晓知临朐。一次,在青州工作的武晓临发现了一幅冒名武中奇的字,便当场予以撕毁了。武中奇知道后,却说:“你别给人家撕了呀!他们以此谋生,其情可原呀……”
“半世兵戎威名震齐鲁,千秋翰墨美誉满神州”,是武中奇一生的真实写照。 (临朐县政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