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5
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一文中曾提到“孔子师郯子”一事,其中的郯子,就是春秋时期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的君主,与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因此,郯城也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故城。就在郯城西边大约有一二十里路的地方,还有个著名的古镇,叫马头镇,周末我到马头镇逛了一下。
马头镇北依沂河。沂河自沂蒙山区叮咚南下,流经已属临郯苍平原的此地,河面开阔,水量丰富,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镇西边紧邻230省道和京沪高速公路,北上南下,出行非常方便。
镇内原本有东西和南北两条主要大街,东西街叫中心街,南北街叫正大街。镇内的主要景点也就分布于这两条大街的两边。
南北大街的北头,是刚刚修建的北水门的城门楼。登上城楼,秋风习习,往北眺望,可见烟波浩渺的沂河水面;往南俯视,可把整个正大街繁华的街面一览无遗。
北水门往南不远路东,是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的“鲁南第一支部”。“鲁南第一支部”在郯城三中院内,是当地革命烈士刘之言创立的。为了铭记历史,弘扬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当地宣传部门将其旧址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再往南,就是著名的“源兴涌”。源兴涌是坐落于马头镇驻地的一个商号,建于明末清初。据说,古镇繁华时期,源兴涌商号经营土特产品,是当时马头镇三百多家商号中生意做得最大的一家,货物曾经一度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把生意做到了南洋。1939年8月,八路军东进支队司令部进驻马头,罗荣桓率领的司令部就入驻在这座楼里。可惜大门紧闭,没有能够进去,只是看到朱漆大门上黑底金漆的巨幅匾额和一副楹联,青砖青瓦的院墙和门楼外,灯笼高挂,布帘低垂。无言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附近还有一座小学,叫“罗荣桓红军小学”,应该也是为了纪念当年在此战斗过的罗荣桓将军而命名的。
中心街和正大街的十字路口处,东北角是马头镇民俗纪念馆;西北角是极具改革开放前的时代特色的供销社百货门市部的老建筑,毛泽东同志“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八个大字,赫然醒目。
从中心街和正大街的十字路口往东走二百多米路北,有一条小巷,是通往清真寺的路。小巷比较窄,但很整洁。两边各家门头上方,都是回文字,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各家门旁的墙上,还贴着一块板,书写着各家的处世之道。
顺着小巷往北走不到二百米,路东即是清真寺。清真寺坐北朝南,大门是一座三间四柱加边楼的高大的牌楼,青砖到顶、白灰勾缝的四个方柱,稳固地支撑起上方横梁上的斗拱飞檐。蓝底匾额上书写有“开天古教”四个金色大字。整个牌楼肃穆庄严,气势宏伟。马头清真寺是苏北鲁南的一所民族寺院,始建于明永乐三年,清代续修添建,现存的大部分为清代建筑。
正大街的最南端的南边,有一个“采莲湖”。据传说,乾隆下江南住在郯城,游玩散心时,忽然西南飘来一阵香风。乾隆和贵妃便问左右:哪儿来这股香味?有人报告前面有一大湖,荷花盛开,碧叶接天,香气扑鼻,景色迷人。乾隆心里想既有此景,何不一游为乐。随即命令停车,派人找来小船,皇帝和皇妃驾起小船向湖心划去。游兴正浓时,贵妃伸手采摘几朵荷花、几支莲蓬,献给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将这片大湖命名为“采莲湖”。
以后有时间再去游览一下。
南北两条大街两边,商铺密集,鳞次栉比。饮食男女,络绎不绝。买卖交易,热闹非凡。
马头镇虽小,但是有几样特产还是很有名的。糁是马头镇第一小吃。这里的糁是牛肉糁。糁是汤,喝糁要有匹配的干粮才好,那么一碗热糁配以油条、烧饼、烤牌等食用,才是最美好的早餐享受。
马头朝牌是名扬远近的另一美食。发面做成,新出炉的朝牌,面脆里软,微甜中带着面香,是糁的最佳搭档。
这里的清真食品也不错。中秋节临近,民俗博物馆东边的两家清真食品店显得格外忙碌。过去买了两斤传统方法制作的月饼,味道很好,也不贵,十元一斤。
镇东边新建了纵贯南北的仿古一条街,街两边皆是青砖青瓦,规制统一,形式稍显单调。店铺以经营饮食为主。去了一家回民开的牛肉包子铺,包子一块钱一个,不贵,就是大料的味道有点浓。鸡蛋汤是用牛骨汤冲的鲜鸡蛋,味道不错。